出生年份: 1956~年
擅 长: 国画
毕业院校: 中国美术学院
创作年代 | 2015年作 | 尺寸 | 38*38cm |
---|---|---|---|
材质 | 装裱 | ||
题材 | 所属系列 | 西湖景 | |
作品描述 | 从城中的龙翔桥坐4路公交车到终点九溪站,沿小路往山里走,可达“九溪十八涧”的汇合处。那儿有人工修筑的深潭,傍水有一“溪中溪”菜馆。早先杭州人到九溪游玩大多准备呆一天,菜馆因此生意不错。在那里汇合的两条水系,一条从龙井狮子峰而来,一条从翁家山的杨梅岭来。一条汇集了九条山坞的清流,一条汇集十八支涧水。各有石子路逆溪而上,通往龙井和杨梅岭。 以往,我们都会走向龙井的那条路。一直到去年,我和家人晚上开车游南高峰,从满觉陇上山时发现杨梅岭的牌坊。看见通过牌坊有路往下,且机动车可行,又是顺向单行道,于是转向进入杨梅岭。石块垒成的路面极窄,空无一人,树木高大,迎灯光直直地扑面而来。小心驾驶,蹒跚而行,出口竟然是九溪十八涧汇合处。第二次因女儿考出驾照,又找个晚上陪同前往,那一路颇有走出人间之感。 去龙井那条路蜿蜒多变,常须过溪,溪上有先人用石块筑成的矴步桥。儿时,最喜欢提鞋赤脚,灈足蹚水。曾滑倒,几乎全身透湿,还好已入夏,稍作绞干,傻乐乐地一路上山,到龙井时全身基本干透。有时也会先去龙井游玩后,缘溪下到九溪。 清学者俞樾有文句形容那一路景色:“重重叠叠山,曲曲环环路,丁丁东东泉,高高下下树。”一路幽静,只有流水、禽鸟、草虫和伙伴话语。有时山坳里起风,树浪轻声,似远似近。大些了,会独自骑车来,慢悠悠体会春夏秋冬不同的滋味。淋过雨,冒过雪,最多的是头顶烈日,最美的却是走入春季的山岚。 大概是读高中时的一个周日,我大早骑车上山到龙井,有雾。我没有像往常一样返回溜坡。而是经过龙井村,往九溪方向冲下,遇石块砌成的路面后,下车缓缓推行。雾渐浓,不像龙井一带的团雾,而是往上升腾的、流动的雾。树影憧憧,忽显忽隐,流水潺潺,空气湿润,凉爽清新,不一会儿我就得把上山时刚脱掉的毛衣给套回去。一路上美得有点迷幻,很难形容。碰上几个当地农人,不然会错以为不是人间了。几年后,我去临安山区插队落户当知青,在山里常遇见这样的雾景,那种亲切而特别的感觉会让我出神。曾被农民朋友嘲问:“魂灵儿逃掉啦?”“发痴啦?” 后来,知那种雾气可被称作“岚”,是从山中地面生出的水气,正在往空中飘,还未成为漂浮空中的云团。那种向上的,随山风的飘游如薄须,如轻纱,渐渐聚浓。再后来,读到陶渊明的《桃花源记》,联想那时情境,那真的是“缘溪行”、“忘路之远近”,得“豁然开朗”之心景。 80年代,杭州西湖新十景新鲜出炉,当“九溪十八涧”被定名为“九溪烟树”时,我似乎很反对,又似乎很赞成。十景取名都用四个字,生生地把十八涧去掉,两溪汇合断了一支,很没道理。但就地名而言,单是“九溪”也成立。而“烟树”却把曾经让我迷倒的景色十分贴切地点出,用词颇佳。 九溪十八涧的重点自“烟树”一词起,增加了山岚和树林,景目渐宽,更有了一层诗意。 |
出生年份: 1956~年
擅 长: 国画
毕业院校: 中国美术学院
Copyright Reserved 2000-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(粤)B2-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(粤)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
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-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
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[2018]3670-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(总)网出证(粤)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